黑龙江日报12月17日讯11月28日,星期三,7时40分,张琪准时出现在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安街78号的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医堂”特诊一室,从黑色公文包里拿出保温杯放在桌上,老先生端坐在桌前,8时开始问诊。一上午只放8个特诊号,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一号难求。张琪这一坐就是近4个小时,很难想象,今年96岁高龄的老先生,仍然坚持每周出一次诊,雷打不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足迹清晰可见:百姓看得起病了,就医政策改善了,医疗技术提升了,特别是我国传统中医中药事业经历了低谷、慢慢发展愈加成熟……三代行中医的张琪一家,是这段历史的“时间证人”。
百废待兴学术攻关培养人才
看张琪出诊,极具“老中医色彩”:七八个学生围坐在一旁学习,张琪先要号脉,随后看患者带来的之前看病时的药方,继续诊脉,期间要询问患者现在的情况、用药后的反应等,最后开出新的药方。每每此时,坐在左手边的年轻女学生大声念出药材的名称:“黄芪”,张琪会接着道:“30(一付药用此类药材的克数)”“五味子”“20”“地黄”“15”……直到女学生将药方写好交予患者,张琪还不忘叮嘱患者注意事项,这份细致耐心是老人从医七十六载形成的习惯。
年,年仅16岁的张琪只身闯荡东北,辗转至哈尔滨成为天育堂药店的学徒。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汉医资格考试,开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行医生涯。年,他参与筹建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省中医药科学院前身),将肾病治疗作为主攻方向,成为我省中医肾病发展的奠基人。上世纪60年代初,刚过不惑之年的张琪就以其深厚的医学功底跻身我省四大名医之列。
“我父亲恰好经历了我省中医药事业的低谷期。”五女儿张佩青说,“其实年前,医院的发展都受到限制,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当时‘祖研’最有名的肾病病房的床位仅有20~30张。”患者少,中医师更少,据统计,年,医院所,中医医师36.1万人,但是到了年,医院减少至所,中医医师只剩24万人,与之相对的西医却经历了23.4万人到73.8万人的大增长。
改革开放后,张琪在医疗工作基础上,主持国家课题、培养研究生、出版著作,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学习中医知识,造福患病百姓。年,我省恢复研究生招生。年,“祖研”中医内科即获批硕士点,张佩青便是张琪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年主持的“宁神灵治疗神经官能症的研究”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年“宁神灵”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血尿临床研究”“疏肝健脾、活血软坚、清热利湿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肾炎2号水丸治疗IgA肾病血尿的进展研究”等均获得相关奖项;年指导的清瘟解毒Ⅰ号、Ⅱ号煎剂更是有效控制了甲流疫情……张琪独创自己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年6月,人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国医大师”称号。
自年以来,张琪先后培养医学博士40人、医学硕士8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1人、博士后4人,他们遍及国内外,有的已成为国家、省或市级中医领导人、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材。张琪如同一本久经岁月的中医典籍,在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脉络上印刻下浓重一笔。
打破传统借鉴西医与时俱进
10月下旬,张佩青过完了65周岁的生日,她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庆祝的。细数下来,她已经带了50多名学生,“10名博士,40多名硕士,2名学术继承人。”张佩青谦虚地说,她可能永远超越不了父亲的成就。实际上她早已继承了张琪的衣钵,成为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获得“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些年,由于张琪年事已高,其学术经验方面的整理工作、新技术攻关等都是由张佩青主要负责和参与进行的。
年,从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毕业后,张佩青便留在省中医药科学院工作,“当时在三辅街的小楼(省中医药科学院旧址)里出诊,没几个患者。”张佩青坦言。上世纪90年代末、年初,省中医药科学院在省内率先开展“肾活检术”,张佩青遵循“遵古而不泥古,要与时俱进”的原则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大胆地将西医学中的诊断技术运用到中医学中,那时的张佩青常常拿着西医的听诊器出诊。为了使诊断更准确,年,张佩医院专门进修了西医病理诊断和临床方面的课程,此后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定期去外地培训,不断充实自己。
如今,张佩青担任主任的“国家中医药补脾益肾重点研究室”,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疗效显著,慕名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每周出四次门诊,全年门诊量余人次,同时深入科室进行业务查房及疑难病例会诊讨论,指导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工作排得满满当当。迈过65岁的门槛,张佩青慢慢转移了工作重心,“中医讲究的是‘传承’,也是时候将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出来了。”
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到《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中医药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全球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中医药的身影,86个国家和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17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中心……年工作至今,张佩青感受最深的是,中医药越来越受欢迎,她笑言:“我的挂号费经历了6.5元——20元——24元——元的涨幅过程。”11月1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名中医的张佩青,挂号费上调至元,此前她曾担心,一下子涨这么多,会不会影响患者就诊?不到一个月的门诊量证明,患者并未减少,“各种医保做保障,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张佩青说。
创新发展让传承助推现代中医儿科
黑龙江中医院儿二科主任王海,另一个身份是张琪的外孙,作为家里的第三代,如今已在中医儿科专业工作了21年。谁到不会想到,来自中医世家的他,最初学的是西医,而鼓励他学西医的人就是张琪,“虽然一辈子与中医打交道,但姥爷的思维并没有禁锢在中医的‘框框’里。”王海说,张琪建议他先学西医,把西医学懂弄通之后,再用中医中药来给病人看病。
年毕业后,王海进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工作,他当时的月薪只有多元。当年他选择中医儿科时,中医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受重视和被认可,儿科医生收入低、纠纷多。王海告诉记者,当年张琪看在眼里,便抽时间给王海讲诉他自己看儿科的经验、收获、成就与喜悦。正是因为张琪的鼓励,王海二十多年才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岗位上,“那时候虽然挣得很少,但是一直坚持在学习和积累,我觉得内心非常充实、踏实。”
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学位后,王海同样继承了张琪的“与时俱进”,利用西医诊断方法,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慢性咳嗽、哮喘、抽动症等相关儿科病症,取得不俗的成绩,医院科室的顶梁柱,患者从外省慕名而来,一年门诊量达到~人次。“原来小患者的孩子,现在也成了我的患者。”王海告诉记者,这是作为一个中医儿科医生最大的骄傲。
“进入21世纪,新病种不断发生,疾病谱不断演变,各种疾病的致残率、死亡率的升降正在不断变化,中医辨证必须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从中医宝库中选择,筛选出最有效、最安全的治法和药物,是当代中医儿科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王海说。
“儿科涉及呼吸、循环、消化、发育等多个亚专科,发展得越来越精细完备。如果之后能医院的各种资源,成立专医院,才会更好地研究儿童疾病、服务广大患儿。我希望将来能在我省中医儿科发展方面取得更大建树。”对于未来,王海有更多的憧憬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