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是气的交感作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2.气机的形式
位有高下,则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气有盈虚,则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故有高下盈虚的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这是事物的辩证法。“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古人以升、降、出、人四字来说明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表现形式。“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吴医汇讲》)其中,升,指气行向上;降,指气行向下;出,是气由内而外;入,是气由外而内。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的。故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人类生活在之中,人体的气化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可见,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升降出入为一切器物的共同属性。器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中医学认为,每一个器物内部都是一个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的世界。由于气的运动,使器物内部出现升降的变化,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内外出入的一定关系。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上下之间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从而引起世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变化。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侧重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侧重体内的气化过程;出入则侧重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侧重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而皮毛,上而头面,下而百骸,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
呼吸运动:呼出浊气为出,吸入清气为入。自然界的清气,由鼻吸入肺,而体内代谢后的浊气,又由肺呼出体外,如此出入有序,吐故纳新,使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不断地进行交换。
人体的正常呼吸,是肺肾两脏升降运动的反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相交,呼吸乃和。若肺失宣肃,肾失摄纳,升降不得,则或咳嗽、咯痰、气喘不能平卧,或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辄尤甚等。因此,权衡肺肾升降异常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但“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使气积贲门不散,而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医门法律》)可见呼吸赖于肺肾升降,然又非独肺肾升降,而是五脏升降出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液代谢: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是靠肺、脾、肾、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不断地升降运动,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但“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医学三字经》)若肺、脾、肾等失其所司,则升降无能而水湿无制,或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或积于腹中而为臌胀,或停于胸胁而为痰饮,或凌心射肺而心悸、喘促,或浊阴不降而为眩晕、呕逆、癃闭等。其治疗务使清阳升而正气复,浊阴降而邪气去,不外宣肺、健脾、温肾、利湿等。
消化吸收: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在“肝主疏泄”功能的帮助下,司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小肠泌别清浊以后,其清者由脾气转输而“上归于肺”,“散精于肝”。“淫精于脉”。其浊者由胃气下降而传入大肠,大肠吸收水分后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脾气不可一日无升,胃气不可一日无降。若脾胃功能失司;则上为呕吐、呃逆、噎膈反胃;下为泄痢、霍乱、便秘、内脏下垂;中为脘痛痞满、厌食等。脾胃之治的基本原则是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血液运行:血液来源于水谷之精华,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化精于肾,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因此,血液循环主要是靠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气机调节来完成的。故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助心行血”,“肾精可化为血”。若人体血液循行方面的升降失常,上为吐血、衄血、咳血等;下为崩漏、尿血、便血。“血从上溢者,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张氏医通》)。凡血液循行功能失常之证,见咳嗽喘满及胸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治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膈中一丝牵痛或懊〓嘈杂者,病在心包,宜养荣,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宜温中,不宜酸寒;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宜甘缓,不宜秘滞;如气短似喘,咽痛声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宜滋阴壮水,不宜香燥;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补泄当查兼症,勿谓阳明尽可攻之。
总之,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
3.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的规律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人身之气,经盛则注于络,络盛则注于经”(《冯氏锦囊秘录》),“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出入升降之道。”(《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换言之,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1)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规律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出入”则是升降运动的外在表现,与升降运动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等。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脏腑的气机升降,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的活动规律。
心位于胸中,在上焦,主血脉,藏神。心推动血液在脉中循一定规律和方向,循环不息,以供养全身的需要。心主神明,为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御全身各脏腑组织,使之维持平衡、协调,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外合皮毛,为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肺的这些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肺之宣发和肃降是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但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可见肺的气机特性主要为降,升居其次。
肝位于右胁,主升发,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其气机升降,以升为主,降居其次。“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疏泄于心脉,升发而上,又运行于全身,则“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且能疏泄精关,调节精血,与生殖机能有关;又能疏利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参与水液代谢,降泄而下。
肾位于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其气机以升为要,降居其次。
脾胃位于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气机升降运动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虽然和各脏腑皆有关系,但升降之枢纽在于脾胃。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须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素问·五*常大论》),“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泰”(周学海《读医随笔》引朱彦修语)。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脾中和之德所主也。故曰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医碥》)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且各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又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化生的。
综上所述,人体脏腑组织及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故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所以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停止”(恩格斯)。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等等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是气机升降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只有肾阳的蒸燠,脾胃才能斡旋而有运化腐熟之能,也只有肾气之摄纳,肺气方能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大肠也因此传化糟粕。所以说脏腑的升降运动,“惟肾为根”(《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肺主治节,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可见,脏腑升降运动皆受其调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通过脾的运化和转输作用,其余各脏器才能得到济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於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医学求是·血证求原论》)
(2)经络气机升降的规律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官窍,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保持着物质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协调一致。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规律,体现了上焦内脏主降,下焦内脏主升的特点。体腔内部的经络则多为升降相交错,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说经络系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渠道。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也反映了脏腑的升降规律。
凡脏气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别交于手三阴经,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
足→下肢内侧→胸腹
(内踝上八寸)
肝经:〓趾外侧(大敦)→前缘→肝经→胁肋(期门)足三阴经{脾经:〓趾内侧(隐白)→中线→脾经→胁肋(大包)
肾经:小趾端下(至阴)→后缘→胸中(俞府)
头〓躯干〓下肢外侧〓足
胃经:鼻旁(迎香)→胸腹→前缘→二趾外侧(厉兑)
足三阳经{胆经:眼外角(瞳子髎)→身侧→中线→四趾外侧(窍阴)
膀胱经:眼内角(睛明)→背腰→后缘→小趾外侧(至阴)
凡脏气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起于胸部循上肢内侧上行,止于手指端,分别同手三阳经相接,即: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胸〓上肢内侧〓手
肺经:胸中(中府)→前缘→拇指侧端(少商)
手三阴经〓心经:胸中(膻中)→中线→中指(中冲)
心包经:心中→后缘→小指(少冲)
手→上肢外侧→头
大肠经:食指(商阳)→前缘→鼻旁(迎香)
手三阳经〓三焦经:无名指尺侧(关冲)→中线→眼外角(丝竹空)
小肠经:小指外侧(少泽)→后缘→耳中(听宫)
反之,凡腑气是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脏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凡腑气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脏气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阳经之从头走足(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另一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足三阳经则从头走足(降)。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之从胸走手(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反之,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降),而手三阳经则从手走头(升)。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
总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基本是一致的。
高良姜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桂心各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下气行滞。治心腹突然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水毫升,煮取毫升,一日二次分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锉)2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3度,炙干)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2两,白术2两,桑根白皮(锉,炒)2两,甘草(炙)2两,人参1两,木瓜(去皮瓤并子,焙干)3两,五味子(拣)2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锉)1两,诃黎勒皮1两,木香1两,肉豆蔻仁1两,盐3升(淘去泥滓,炼成盐花,研)。
制法上15味,先捣前14味,为细末,与盐花末同研令匀。以水5升,下药末1时入锅中,和盐花同煎,不住手搅,候水干,出药于盆中,干即贮之。
功能主治破气消食。主霍乱,心腹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加生姜少许,煎汤点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霍乱,饮食辄呕。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洗7遍,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呕哕,心腹冷疼,痰逆不消;兼治一切冷气,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惠》卷三: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3两,木瓜2枚,杉木节5两,川椒1两(去目),蒴藋5两,蓼叶5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肝虚冷,转筋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煎取8升,去滓,加醋半升,搅令匀;及热,纳于杉木桶中,淋蘸两脚,兼以绵揾药汁,裹转筋处。
摘录《圣惠》卷三
《外台》卷七引《广济》:高良姜汤
别名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0分,当归10分,橘皮8分,厚朴10分(炙),桔梗8分,桃仁50枚(去皮尖),吴茱萸8分,生姜8分,诃黎勒5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久心痛刺肋,冷气结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注意忌猪肉、生冷、油腻、粘食、小豆。
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1两半,槟榔(锉)1两半,木香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厥逆,腹满妨痛,或上冲心;寒疝卒痛,积聚不散,上冲心腹,与阴相引,痛则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外台》卷六引《广济》: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4两,桂心4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乱吐痢,转筋欲入腹。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注意忌生冷,生葱。
摘录《外台》卷六引《广济》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高良姜汤
别名高良姜煮散
处方高良姜1两,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冷热气不调,霍乱吐逆不定,腹胁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3分,木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锉)3分,人参3分,肉豆蔻(去壳)半两,吴茱萸(汤浸,焙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缩砂蜜(去皮)半两,干姜(炮)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肠胃受风,久为飧泄,下痢呕逆,腹内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锉)1分,苦楝根皮(干者,锉)2两,胡椒30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蛔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服讫卧少时,未得吃食,或吐或泻即愈。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外台》卷六引《广济》: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5两,木瓜1枚,杜梨枝叶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霍乱,冷热不调,吐痢。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绞去滓,空腹温3服,服别如人行6-7里。
摘录《外台》卷六引《广济》
《千金》卷十三:高良姜汤
别名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5两,厚朴2两,当归3两,桂心3两。
功能主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劳风。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心腹绞痛而见胁满如刺,明系木邪凌上之实证,故用良姜、厚朴温散滞气,当归、桂心温散结血,兼行心肝肺三经以破寒积也。
摘录《千金》卷十三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五: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厚朴、官桂。
功能主治因寒,心胀痛。
用法用量作1服,水1钟半,煎1钟,去滓,稍温服。
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五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锉)半两,桂(去粗皮)1两,木瓜(干者,去瓤)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发,霍乱转筋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飞虫:有飞虫状似蚕蛾而大有钳剧,见人飞逐,以水噀之软而伏。或噀不及为所中急嚼茜草根敷疮则差。否则*气贯心死。
、附治妇人血块良方。此方有人服过极见神效。正田七二钱研末当归四钱煎酒冲服。
、横痃:生于胯旁俗名横寸,百发百中单方。蜂窝三钱蛇皮五钱头发一束共烧灰鸡蛋清烧酒冲调热贴患处。亦可内服。
、疔疮:李侍郎传唇上生疔,迟则杀人。速服疔*夺命汤。细看大腿湾有紫黑筋用针刺破出血,疔上用白菊花叶捣蜜敷之。内服急救疔*夺命汤,并治发背对口大*。方用生地*苦参元参柴胡龙胆草槐花青木香各三钱水酒煎服。在头加川芎,在手加银花,在下部加牛膝,腰加桔梗,前后加杜仲。
、秘传万应膏药妙方:蔡桂培先生传钞秘方灵验无比。万应膏药方专治瘰疠疮疽无名肿*,肚痛风湿,风瘫太阳风等症贴之无不立愈。
当归四钱白芨三钱羌活三钱白蔹三钱切片*柏三钱白藓皮三钱连翘四钱木笔三钱白芷三钱草节三钱花粉三钱大*三钱苍术切片四钱银花四钱生南星三钱生半夏四钱炮山甲三钱生川乌切片三钱川陆三钱独活三钱山茨菇三钱薄荷三钱川连四钱桃仁切片三钱苍耳子四钱生草乌切片三钱归尾三钱角刺三钱生桃枝一两生枣枝一两生柳枝一两生桑枝一两。以上各药计三十二味,用定净大磨麻油浸过数日。然后用新镬一只连油并药齐煎。用桑柴烧之。其药煎药渣如炭色方可取起,用竹筛隔清药渣。称准药油若干。照法加线丹熬膏。如药油一斤则落线丹半斤,总之照油折半线丹为度。未熬膏以前先加药散三味正血竭乳香没药各四钱先用新镬一只选择*道上吉日,自己务要洁诚,先将血竭乳香没药药散三味放在镬心后将药油倒在其上。用平和火熬之。用桑木棍不停手捞药油以免药油并药散沉底较见焦辣。俟至药油熬滚然后将线丹称准匀匀而下。或用罗斗筛摇下更见均匀矣。线丹乃系*丹须要选其上好丹,研极幼细方可用。此丹先要清水漂浸月余或二十余天。每日换清水一二次去清卤咸气。其丹愈漂久功力愈大。自己如不能为,即请药铺老诚者照法配药加散并丹煎熬。万不可以原丹未经水漂即轻用之。不但无功反恐有损耳。君子慎之。凡知煮膏必明此法。广传大众功德无量、
、秘传妇科神效药丸:徐绍南得妇科神效药丸,方多奇验,活人甚众。今得真传附录于后。方用大当归二钱酒炒晒干元胡五钱大熟地七钱五分广陈皮二钱五分正蕲艾二两酒洗晒干醋炒干取净棉二钱五分香附一两童便制川芎二钱五分木香二钱五分研末不近火益母草三两五钱醋浸半酒炒半蜜炙草五钱龙眼肉二两五钱苍术三钱米泔水浸一夜去油白芍一两好酒微炒白术二钱五分米汁浸一夜晒炒赤色上玉桂五钱去皮取净心要真的尤佳*芩四钱酒炒一半蜜炙一半正龟胶五钱好酒炒化酒味血竭五钱蛤粉拌炒以上拣选正地道药依方炮制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用蜡为壳。诸症照药引开服。药引列于后。
调经种子丸每月限一丸好酒送下。诸病不生,平安无事。若妇人临产之先用热酒冲服一丸。如不饮酒用当归川芎汤服之。但孕妇忌食胡椒葱蒜等物。令儿他日无疮*。又忌食生冷食物他日乳儿无呕吐之患也。切记。
经水不调好酒和童便送下。经水不通桃仁红花汤送下。经来先黑槐花汤送下。经来足酸软杜仲牛膝汤送下。经来先腹痛醋炒元胡酒炒白芍汤送下。白带升麻汤送下。赤带白鸡冠花泽泻汤送下。经过期四物汤送下。经来色黑炒槐花丹皮汤送下。经来每月两次炒黑蒲*酒炒地榆升麻汤送下。两月胎动砂仁茯苓汤送下。三四月胎动桑寄生汤送下。五六月胎动香附茯苓汤送下。七八月胎动陈皮秦艽汤送下。九十月胎动及临产好酒和童便冲服。有胎血行炒蒲*槐花汤送下。咳嗽桑皮或五味子杏仁汤送下俱可。胎气冲心呕吐头痛紫苏藿香汤送下。胎气坠下小腹痛升麻甘草汤送下。遍身发热及难产急性子汤送下。胎*下血艾条芩炒阿胶朱砂汤送下。头眩发热柴胡汤送下。胎衣不下冬瓜汁温热送下。经来遍身风块荆芥防风白芷汤送下。血崩陈棕灰正血竭各五钱好酒送下。此药须研末冲服。逆产木香蝉蜕各一钱煅灰调茶油下。乳不通炮山甲花粉汤送下。胸膈痞块枳壳*连汤送下。中风不语竹沥姜汁和童便冲服。产后余血不净益母草煎酒服。子肠出鲫鱼汤送下或烧红铁浸醋服。中风卒倒荆芥浓汁开水冲服。冷汗蜜炙芪炒枣仁汤送下。产后寒风入腹脐下结痛吴萸汤送下。燥渴干葛汤送下。不止用石膏知母汤送下。不思饮食山楂陈皮汤送下。呕吐烦闷姜汁制过竹茹藿香汤送下。心痛气滞枯矾三分元胡一钱煎汤送下。此丸本治妇科亲友有患此丸服半丸极见效。今特记之。风气痛益母草紫苏汤送下。气肿木瓜大腹皮汤送下。水肿茯苓泽泻汤送下。寒寒柴胡*芩汤送下。补元气人参*芪汤送下。白痢凤尾草姜汁汤送下。红痢酒炒枳壳川连汤送下。小便不通栀子汤送下。赤白带下地榆泽泻山药白术汤送下。
以上药引计四十七条。但用引须先煎去渣后复和丸炖化服之更妥。若遇有急症用之以引药汤送下便是。诸症可治矣。或用童便均不宜煎总以和丸冲服即愈也。
、千里茶方:白沙糖四两白茯苓三两薄荷四两甘草二两共研末和蜜为丸如枣大。每口含一丸可以止渴。来复堂外编摘入。
、产后气痛:产后血气痛不可忍。失笑散最妙。
有妇人产后血气痛极百药不效。后用红薯又名*薯于柴炭火中烧熟食之而愈。薯为滞气之物食之反效殊不可解。
、瘟疫:雷击散专治瘟疫并治忽然腹痛手足厥逆面色青黑并上吐下泻霍乱朱砂症以及一切痧症。此方于乾隆元年间贵州省疫疠神行,忽于丹平山石壁上雷火击书此方,活人无数。叨光元年江南各省软脚瘟盛行,亦照此方治之神效无比。方用牙皂北细辛各三钱半朱砂雄*各二钱半藿香三钱枯矾白芷各一钱桔梗防风木香贯众陈皮苏薄荷法夏甘草各二钱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封固随带身边。凡遇急症取三分吹入鼻中,再用二钱姜汤冲服,服后安卧片时汗出而愈。
除疫救苦丹:专治一切瘟疫时症,并伤寒感冒无论已传经,未传经。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凉水调服。出汗即愈。重者连进两服。服药后未汗切忌食热汤热物。汗出不忌。此丹寒热并用,功极神奇。百试百效。有力者宜修合以济人,功德无量。方用。麻*干姜明天麻绿豆粉松萝茶各一两二钱生甘草明珠砂明雄*各八钱生大*二两,共为细末。蜜丸弹子大。
糖姜饮:四时瘟疫皆治。方用*砂糖一杯生姜自然汁一杯用白滚水一大杯调匀乘热急服。盖被出汗即愈。或用松毛切碎酒冲服极妥。
、*疸:五种*疸此症有阴*、阳*之分。用*腊方不效即系阳*。用满天星治之无不愈也。五种者何?*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是也。其症身*如金或兼肿胀呕吐,或眼目亦*,急用薄草纸,以笔管卷如爆竹样,将一头以纸封紧。用*蜡于铜器溶化,将纸筒四围浇匀不可使腊入筒内。令病人仰卧,将蜡筒罩肚脐上。以封过一头向下,再用灰面作圈护住筒根勿令泄气。筒头上点火烧至筒根面圈处。取出另换一筒再烧。看脐中有*水如鸡蛋*者取出。轻者烧七八个。重者二十个。日烧二次。总以取出*水尽为度。有人*疸身如金色,遍身肿胀饮食不下,人口即吐,百药不效。照此治之三日全愈。真仙方也。珍之宝之。
林屋山人治*疸验方用:苍耳子薄荷木通绵茵陈各三钱用陈酒入各药煎汁一碗。另用炒砂仁末三钱冲服。小便赤如血者加*连一钱同煎服神效。
又方用生茅根煮猪肉食数次即愈。
又方用苦丁香为细末,畜鼻内,一时鼻出*水。水尽即止。三日后再畜一次全愈。
阳*用满天星,叶小而光,多生花盆及阶砌下。连根洗净,约半茶锺捣融煮猪肉数两,食汤与肉一二次。*退而愈。屡试如神。
又方用当门子一分放脐眼内,再取*皮癞蛤蟆破开连肠杂覆肚脐上,用布捆住数日愈。惟孕妇忌用。蛤蟆目红腹无八字纹者不用。因有*故也。
发*欲死,不省人事此阳*也。用白毛乌骨鸡一只即绒花鸡又名
白凤凰又名丝毛鸡。拔去毛破开去肠杂。铺心头上,少顷即活。以前方治之。
病后身面俱*,吐血成盆,此亦阳*,诸药不效。用田螺十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宿,五更取清汁服二三次。血止*退即愈。愈后忌食田螺。
胸满腹胀此脾土衰弱肝木气旺。木来克土故也,甚至身面*肿,亦有不*肿者。方用苍术二斤淘米水泡一日两夜烧存性甜酒曲四两烧存性皂矾一斤醋泡晒干入瓶内煅存性加平胃散共为细末,醋和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下。米汤亦可。日服两次。神效仙方也。
外台救急三十六种*方用鸡子一颗并壳烧灰。研醋一合,又温之。总和顿服。身体眼暗极*者,不过三颗,鼻中虫出神效。
、黑疸:千金赤苓散,主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是也。赤小豆三十枚茯苓三钱雄*一钱瓜丁四珠甘草二钱女蒌一钱,以水先煮豆苓后以药捣末和半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忌菘菜大醋海藻等物。有人单服土瓜根汁获愈。
、*汗:*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染衣色正*如柏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得之。宜*芪芍药桂心酒主之。*芪五两芍药三两桂心三两共切碎。以苦酒一水七煮取三。去渣温服一升,正当心烦也。至六七日其烦自除,以苦酒阻故也。忌生葱。
、*疸:崔氏疗*贫家无力服药者可依此方。取柳枝三大升以水煮浓汁半服,一服全尽。又疗*及心腹方:蔓箐子一大握捣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滤取汁,可得一大盏,顿服之。少顷自当转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宽。亦或得汗便愈。忌治急*。
蒋九病*。依必效疗一切*之茵陈汤及丸获愈。方用茵陈四两大*三两*芩三两栀子三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空心服之。不然捣筛蜜和丸,饮服二十丸。稍加至二十五丸。量病之重者作汤胜服丸。忌羊肉酒面热物等。以差为度。小便*身*并主之。
外台疗诸*眼已*亦差。瓜蒂散方。丁香一分赤小豆一分瓜蒂一分术米一分右三味捣末煎汤冲术米饮食前顿服。使尽则当利并吐*水。不差更服。或以是散作丸如豆大塞鼻,须臾流出*水。
近效疗发*,身面眼悉*如金色,小便浓如*柏色者,众医不能疗。良验茵陈汤方。茵陈四两*芩三两栀子三两升麻三两龙胆草二两枳实二两柴胡四两若身绝羸加生地*水煎服。
、女劳疸:女劳疸之状身目皆*,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因大劳大热而房室,房室毕入水所致也。腹满者难疗。硝石矾石散主之。方用硝石熬*矾石烧令汁尽右二味等分摊绢筛。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大便正黑也。
、女劳疸:若体*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也。腹满者难治。方用甘滑石研末五两石膏研末五两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差。
许氏疗*方三:许则仁先生疗*疸验方三则。
一发汗以泄*势。方用麻*三钱干葛五钱石膏八钱茵陈二钱水煎服,取汗以散之,汗后未歇经三日合栀子五味汤栀子二十枚柴胡三两芒硝六两五味子一两先煎芒硝去渣入后药煎服。若病势不歇经七日合秦艽牛乳二味汤服之。方用秦艽六两牛乳二升右药切秦艽以牛乳煮之去渣带暖顿服令尽极验。
古今录验疗*验方一:古今录验九疸秦王散方。胃瘅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心疸心烦,心中热,葛根主之。肾疸其人唇干。葶苈子主之。脾疸溺赤惕惕若恐,括蒌主之。肺瘅饮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肝疸胃热饮多水激肝,白术主之,右十一味名秦王散。各等分,随病所在,加二分梼合下筛饮。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忌桃李雀肉等百天。
、奇病邪祟:有人疮疖内有雀鸟出者、有乱发出者、有瓜菜出者、有杂物出者,此邪祟也。用狗粪干。要干而色白者,烧烟薰之,越出越多,出尽自愈。此绝少罕见之症也。
、鼠膈:人前不食背地偷食见人则避面色*瘦此名鼠膈病,乃食过夜鼠兔之涎所致。用十大功劳叶名鼠怕草叶似蒲扇有五角角有刺焙干为末,每早空心服一钱酒下服至半月即愈。
、心麻:此症自头麻至心窝而死或自足心麻至膝而死。方用小孩结粪阴干瓦上烧枯至烟尽为止。每服三钱,豆腐浆水调服或用川楝子烧灰一钱,*酒送下。外用吴萸末热醋调。两足心一周时一换,以愈为止。此引热下行法最为神妙。
、虱疡:一人临卧遍身虱出血肉俱坏渐生渐多,舌尖出血,身齿俱黑唇动鼻开。此虱疡也。方用,日饮盐醋数碗十日自愈。
、热*发斑:一人遍身发斑眼赤鼻胀气喘毛发硬如铜铁,此谓胃中热*结于下焦症也。方用:滑石白矾各一两水三碗至一碗冷服即愈。外用吴萸末热醋调敷涌泉穴以愈为止最妙。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