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的升降浮沉 [复制链接]

1#

本文选自吴南京先生的《医道求真》系列

人生有命在于身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中药治病,就是通过中药的升降浮沉纠正人体气机的失调,通俗地说,治病不外乎调气而已。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升是上升,浮是发散,降是下降,沉是向内。所以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对身体气机具有向上、向外、向下、向内调整作用的趋向。

升和浮多为同类药,比如用于发汗的解表药,能促使身体气机向上升提和向外发散的作用。促使气机向上升提的中药称为升阳,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在*芪和*参两味补气药的前提下,酌加柴胡和升麻向上升提的作用,使人的气向上升。临床上常见的带下病、月经经期延长、脱肛、痔、脚癣、下肢溃烂、妇科炎症、前列腺炎等诸多疾病,其共同点都是气机升提不足,总的治疗原则都要考虑气机的升提。另外一些皮肤病、无汗症、外感(外感是指人感受外来之邪气,有寒、热、燥、湿等不同)等疾病,其共同原因都是气机向外发散之力不足。看似内、外、妇科等诸多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大多都会用到具有升提和外散的解表药。

沉降药,沉和降是不同的,沉是向内,降是向下。

气机内敛不足,就会表现元气向外散的表现,比如汗症、情志过喜等。肾主封藏,肾是身体元气的仓库,如果病久,元气就会消耗,则肾气不足(中医称为久病及肾),肾气不足,肾的封藏功能就会下降(中医称为肾气不固),治疗就要用具有促进气机收敛的中药,比如五味子、乌梅、菟丝子、覆盆子、山茱萸等药收敛肾气。临床上的久咳、喘证、崩漏、长久腹泻等疾病,都是因为肾气不固,气机内敛之力不足。

咳嗽、呕吐、脑出血、口腔溃疡、鼻衄、心烦、易怒等,都是气机向上升发太过。但五脏都有火,五气也会化火上冲。所以治疗就用具有调整气机向下降的药。比如肺热咳嗽用桑白皮、*芩;心火上炎用*连、莲子心等;肝火上亢用金石类重镇,或用清热类平肝;胃肠之火用大*通泄;肾中相火上炎,用牛膝、泽泻等引火下行。

大体上来说,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与其性味及质地轻重等有密切关系。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能升浮;凡味属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能沉降。质轻的花、叶、皮、枝类药多升浮;质重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药多沉降。另外中药的炮制也会使药性变化,比如酒制大*,用酒的温热升发之升,使大*的下降之力减弱;姜制半夏,可以促进半夏的散痰作用。

另外组方配伍也会影响药性,比如笔者治疗脾胃不和的胃脘痞胀,用补中益气汤配大*两三克,在大队的升提药中用少量大*,大*也就不见得多强的下降之力。《伤寒杂病论》中的“五苓散”用了泽泻、茯苓、猪苓三味向下降的药,只用一味升发的桂枝,以体现“升清降浊”的治疗原理,并且一味升提药在大量下降药中,整体作用还是向下降。笔者治疗久咳患者,也常常会用五味子、乌梅等收敛气机的药,配用两三克麻*发散,以顺肺气,因为患者久咳伤气,虽用麻*,但麻*的量是收敛药的十分之一,整个处方对气机的调整还是向内。

中药治疗之要,一定要明白中药的升降浮沉之理,如果机械地背某药治某病,面对变化多端的疾病,又怎么能治得过来?

从中药本身来看,质轻之药多能升能散,如升麻、麻*、紫苏叶、荆芥、苍术等药,都具有升发之性;质实而重的多能沉能降,如茯苓之治失眠,不仅是针对痰湿失眠,更因茯苓的体实质沉之降性,且有利尿而通心火下行之力;菟丝子、补骨脂等子类药质多重实能沉降,天麻之平肝,也在于质沉可降,多脂润肝。

自我介绍:我是*洁鸿,一个中医学习者,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