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生命的维系——气血调和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说明了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又都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所以元·滑寿《难经本义》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就是说:如果人身上的气血达到一种平衡、协调、通畅、有序的冲和平衡状态,就能保持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体魄强健,益寿延年。在中医学上讲,“气”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被视为人体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运输、传递和排泄的基本推动能源。俗话讲的“断气”即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故《庄子.知北游》谓:“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于气,我们生活里的日常语言就更多了,“受气”、“生气”、“没力气”、“中气不足”等。如果我们身体上的“气”不好好工作的话,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表现出各种症状,如“气滞”、“气郁”、“气逆”、“气陷”等。引起郁滞的原因很多:有因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如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皆可引起气滞),亦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由于气推动着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气滞不通则对津液、血、脏腑功能活动都有不良的影响。如气滞不畅,会引起血行也不畅,形成血瘀;气行不畅可使津液运行也不畅,进一步会引起津液停聚,而形成痰、湿或水肿;气行不畅还可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此外,因气有温煦作用,气滞不通,郁久化火,而出现火热征象,一般称为气郁化火之证。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最终造成人体气血不和,失衡的状态,疾病由此而来。气血不和的分类:实症和虚症实症:气滞血瘀证(可导致心梗、脑梗、冠心病、心绞痛、肿瘤等)表现:局部痞痛、胀痛、窜痛,继而出现刺痛、拒按而不移或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妇女乳胀、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血色紫暗夹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健忘失眠,甚至狂乱;面色晦暗青紫、皮肤青筋暴露或见丝状血缕。治则:活血祛瘀-补气-行气虚证:气血不足证(气血两虚)(人群:病后、产后、术后、化疗后、年老体衰)表现: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畏寒肢冷、自汗耳鸣、疲倦无力、心悸。治则:补气补血
参芪博力康片——气血要补,更要调组方中含13味中药:君药(人参、*芪)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健脾补中;臣药(菟丝子、淫羊藿)补肾壮阳、养肝明目;佐药(灵芝、当归、制首乌、麦冬、*精、知母、*柏、天花粉)补血活血、净化血液、养阴生津、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使药(五味子)收敛固涩、保肝护肝其中:人参,*芪——大补元气、补中益气灵芝,制首乌——补血养血滋补精血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注:当归性辛甘而温,入心、肝、脾三经,既可以补血又可以活血。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所以当归可以主治一切的血症。在外伤方面,当归有比较明显的散瘀、消肿、排脓、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各种的跌打损伤、痈肿、疮疖、瘀肿、疼痛等疾病。同时当归甘温而润,有很好的行气、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气滞、血瘀诸症。如头痛、腰痛、关节的疼痛以及肠燥便秘等。)由此可看出,参芪博力康片组方精妙,治养结合,不单单只是益气补血,它在补血养血,补中益气的基础上配以当归不仅可以活血散瘀,还能疏郁行气,使人体的气血达到一种协调、通畅、有序的冲和平衡状态,从而更好的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