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 [复制链接]

1#

节气介绍

惊蛰(AwakeningofInsects)

今日年3月5日22时43分44秒迎来二十四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经°;每年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廿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节气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惊蛰》: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初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二候:仓庚鸣。庚亦作鶊,*鸝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又名鵹*。谚曰:*栗畱*莺莺儿。皆一种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鷙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鷙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节气由来

“惊蛰,语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后,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就称这天为“惊蛰”。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惊蛰时节。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再有,农谚中提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是说,中国大部地区已进入了春耕季节。

节气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关于惊蛰吃梨有几种说法: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节气养生

惊蛰节气养生

惊蛰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惊蛰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惊蛰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惊蛰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1、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惊蛰一到天气回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惊蛰节气养生的重点在与护肝健脾,清淡的饮食能起到护肝健脾的作用。

2、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

惊蛰时节气温还是普遍偏低和干燥,所以很容易导致上火,在日常的饮食上就要多增加生津润肺的食物,例如雪梨、银耳、春笋等。

3、窄暖还寒注重保暖

虽说惊蛰节气过后天气就会逐渐回暖,但其实天气还是比较寒凉的,尤其是早晨和入夜后的气温更是偏低。因此即使到了惊蛰时节即使气温比寒冬腊月要稍微上升了一些,但人们还是应该要注重保暖,切勿一下子就脱下外套只穿单衣,这样是很容易被风寒侵袭埋下病根的。

4、早睡早起阳气生发

到了惊蛰时节天气变暖气候舒适宜人,人们免不了比以往更加贪睡。惊蛰时节正确的睡觉方式应该是早睡早起,这样才有利于阳气生发,让身体阳气更加充足保障身体健康。故而人们应该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早上8点以前起床,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阳气生发。晚上11点以前入睡保障睡眠,这样有利于身体休养生息促进健康。

饮食宜忌

惊蛰节气饮食养生注意事项:惊蛰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三个节气,春雷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自然界的万物由“冬藏”向“春生”过渡,自然界生机勃发。这个节气前后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较快,多风,雨水增多。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人体的阳气也由冬天的以“封藏”为主的状态向春天的以“生发、升散”为主的状态转变,因此惊蛰时节人体的的最大生理特点是肝阳之气渐升,因此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条达,生机盎然。根据中医节气养生理论,《*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便志生。”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要顺应万物生发的自然状态,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因此,惊蛰时节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忌过酸。中医素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在中药中,酸性食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食用过多的酸性药食反而妨碍人体气机的疏泄,不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故饮食中慎食酸性药食,以免妨碍气血运行。2、忌生冷。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损害人体稚嫩的阳气,或者说会损害人体的少阳相火(生理之火),不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畅达。不宜过多食用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3、宜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肥甘厚味,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4、多吃梨子。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五行、金克木,“佐金平木”,清金润肺以平肝柔肝。

节气诗词

惊蛰诗词六首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

(汉·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秦娥月/忆秦娥》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宋·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

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品韵节气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媒体人全体预祝您及企业

基业长青

生意兴隆

.....

更多优质原创内容及媒体人独家观点新闻内容,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