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月5号是小寒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
从字面上看,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因为它后面还有大寒。但是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一说。
物候现象
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意思是:在这个节气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开始筑巢,野鸡开始鸣叫。
由于我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在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活动。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农活,都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
而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
传统习俗
腊八节
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成为民间节日。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习俗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吃糯米饭
在广州,小寒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饭。糯米饭会配上炒香的“腊味”(广东人俗称腊肠和腊肉为“腊味”)、香菜、葱花等材料,吃起来特别香。
数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
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农业谚语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小寒无雨,小暑必旱。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
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腊七腊八,冻死旱鸭。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还接。
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
腊月三场白,家家都有麦。
起居养生
生活起居
俗语说“冬练三九”,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
民谚亦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
《*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虽然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
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