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调理气血的简单方法:
生脉饮补气不上火;龙眼肉补心血最简单;归脾丸补脾血最好;蚯蚓可以治脑血栓和痔疮;鸡内金最能消积化瘀。
1.《生脉饮》…最不上火的补气法:
生脉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李东垣的《内外伤群感论》。
这个方子里面有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三味药,他说“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麦门冬之苦寒,制约人参之热,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收敛心气,补庚大肠与肺金也。”
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药只是救急用的,名医创立这个方子的意思是,如果夏天的时候,天太热,人的心气和心阴受到影响,气阴两虚,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补充气阴,帮助身体恢复。所以,在夏天天热的时候,大家如果觉得心烦口渴、四肢无力、自汗不止,就可以买一盒生脉饮,按照说明书喝一点,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有关乾隆皇帝的生脉饮用药比例作者特意翻阅了清宫档案,大致的分量是人参一钱、麦冬两钱、五味子一钱,有的时候不要五味子,御医们会根据比例调整分量,个别的时候麦冬会变到三钱或者一钱。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人参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萝卜,传统认为萝卜可以解人参的药性,那样人参就白吃了。
2.《龙眼肉》…补心血最简单的方法:
人一气虚,常常会感到疲乏无力、胸闷气短、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怎么来补气呢?这里向大家介绍最不上火的补气法-生脉饮。人一血虚,常常就会面色萎黄、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黄帝内经》说:“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虚常常会出现在心和肝上。血不养心,人就会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如何来调理呢,可以用龙眼肉(蒸熟)。
张锡纯认为龙眼肉可以“滋生心血”“滋补脾血”,所以,遇到心脾血虚、思虑过度、心血耗伤的患者,龙眼肉是一个比较好的药食同源食物。
龙眼肉配西洋参是清朝名医王孟英的方子,叫“玉灵膏”。王孟英认为龙眼肉微热,需要用西洋参配合,因为西洋参滋阴,是凉的,可以制住龙眼肉的温热,具体的比例可以是十份的龙眼肉,配一份西洋参。对心律不齐,心血不足有良好的效果。
3.《归脾丸》…补脾血最好的药
脾是负责统水和统血的,脾不统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脾不统血”往往是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导致血不循经。有些妇女月经淋漓不断,有的是因为有热,有的就是因为脾不统血。该如何来调理呢,自然就是补脾。
心血亏虚,可以服用龙眼肉,如果脾血亏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
归脾丸的方子组成是:党参、白(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主治以下两种病症: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归脾丸调病的道理,首先,方子里面上来就包含着四君子汤,这是补气的,再加上补气的黄芪,乍一看,大家一定会觉得归脾丸是补气的方子,但在方剂学里面,归脾汤其实是补血的。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从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来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丸选药高明的地方。
归牌丸方子里加入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和当归,这样心血就可以补足了,血液就能更好地生发和保存了。
4.蚯蚓治疗脑血栓…化瘀血最神奇的方法:
在中医里面,地龙具有通络化瘀的作用。人如果患了脑血栓、脑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就可以服用地龙。栓塞性疾病就是血瘀,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此时地龙进入身体,仍会像在土壤里耕耘一样,不遗余力地向前穿行,久而久之,瘀血的地方就会被疏通。中医常用的方法是用地龙磨成粉,泡水喝,效果颇佳。
5.蚯蚓治痔疮…是一种重要的秘方:
罗博家以前是祖传中医治疗肛肠科的世家,有一个治疗痔疮的秘方-蚯蚓治痔疮。对于单纯的内痔或者外痔、混合痔,用蚯蚓来治很有效。配方:地龙五十克,让药店给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还可以将地龙磨粉,跟两倍于药物体积的瘦猪肉馅儿搅拌,不要放佐料,包成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味道虽然怪些,但是效果不错。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大家不必惊讶,地龙在国外某些地区就是食物,做菜常用。
6.鸡内金…最能消积化瘀的食物
民国名医张锡纯认为鸡内金能消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它都能消除;不仅如此,鸡内金在消积的同时,还可以活血化瘀。胃中有积,阻塞气机的下降,胃气难以下行,服食鸡内金与酒曲,效果甚好。在张锡纯眼里,鸡内金还是一味妇科良药,经常拿来治疗闭经。张锡纯在治疗闭经时,很注重患者的脾胃功能,他认为只有脾胃调理好了,气血有了来源,月经才能来临,因此他常常使用鸡内金。因为鸡内金既可以化瘀,又可以调理脾胃,是一药两用的路子,效果往往很好
《特别声明》:本页精选的内容旨在传播养生相关的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信息,维护大众健康,因个人体质不同,调理的方法各有千秋,文章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诸位若想深入了解和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医生及医学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