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说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泛酸就是感觉酸水从胃里往食管、咽喉、嘴里涌的一种症状。也叫吐酸、吞酸、反酸。
近来,由于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临床上治疗这个症状时出现了很多误区。
误区一:泛酸是胃酸多,要用制酸药
现在临床上流行一种用药方法,就是见到泛酸就认为是胃酸过多,就喜欢用制酸类的中药,如瓦楞子、海螵蛸、浙贝、白及之类的。
但这是一种很“西方式”的用药思维。这样用药可能开始有效,但一停药就容易反复加重。如果长期使用制酸药,还可能转变为萎缩性胃炎。
而且,据研究表明,泛酸大都由贲门出现障碍,抗反流机制失常,使胃酸反流入食管及口腔,与胃酸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只要辨证准确,不用所谓的制酸药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医案举例
何某,女,40岁,吐酸已久,近来加重。
症见:口渴,饮入遂即吐出大量酸水,胃烧痛,大便结燥如球状,七八天一次,甚至肛裂出血,不欲食。脉象弦,舌苔厚腻。
用五苓散加味: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郁李仁20克。3剂。
患者服完3剂后说:“一付后,大泻三四次,症状显著减轻,第二付又泻数次,各症都没有了,饮食也正常了。”
遂停药观察,再无反复,而痊愈。
按:此案虽然泛酸多年,但并未用制酸药。见口渴,饮入即吐,辨证为水逆证,与五苓散加味而愈。
可见泛酸不一定要用制酸药,只要辨证用药准确,不用制酸药也能见效。
误区二:泛酸不能用酸味药
临床上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如果病人有泛酸,大多数医生都不会用山楂、乌梅、五味子之类的酸味药。
我也不知道这个误区从何而来,反正我觉得是没有任何中医理论根据的。
如果食积导致的泛酸,不是正适合用山楂吗?
如:一个12岁的小孩,因为食积而导致嗳腐、吐酸等症,用生山楂20g,生甘草、决明子各5g,2剂,每日1剂,泡水代茶频频饮服,药后而病愈。
还有的泛酸是由于肝胃阴虚,气机上逆而导致的,这种情况导致泛酸就可以用滋阴药的同时,加点酸味药,以达到酸甘化阴的效果,常用乌梅配甘草。
那泛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临床观察,大多数泛酸之人,多半性急易怒,多有肝气郁结之证。若病人左右关脉都浮滑的话,此人多半就会有泛酸的症状。
《四明心法》也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所以,临床上见得最多的还是肝气郁结,胃气上逆而导致泛酸。
当然泛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亦有寒热错杂;有食积、有痰饮、有湿热、有外寒。这些都要具体分析。
治疗泛酸的方剂常有柴陷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柴胡疏肝散、保和丸、*连温胆汤、理中汤、五苓散等。
治疗泛酸,不必用乌贝散等制酸药,也不必忌讳乌梅、山楂等酸味药!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小叔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分享哦。小叔另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