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的组成与主治功效区别 [复制链接]

1#

六味地*丸,相信大家都耳濡目染知道是个啥药。但这个药怎么吃,怎么来的知道的人可能就比较少了。

六味地*汤,最早出现在北宋钱乙编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主治小儿先天不足所致的发育不良,主要表现是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中医学术语言叫五迟。而钱乙创六味地*汤(丸)实则源自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八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去桂附即为六味地*丸。

下面,大概讲一讲本人目前所学习到的以六味地*丸为基础的六味地*丸家族的异同。

一、六味地*丸。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主治,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现在好些人被广告洗脑,补肾就吃六味地*丸。问题在于,有的人是肾阴虚,有的是肾阳虚。肾阳虚的人吃六味地*丸,那反而起反作用。而肾阴虚有火的人吃六味地*丸,可能更助火势。因为六味地*丸补肾阴,肾阴虚有火了,吃进去的六味地*丸就像一颗颗小煤球给那个火添加燃料。

另外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吃六味地*丸,这是错误的认知。只要辩证肾阴虚,女人,小孩都可以吃,动物也可以。

二、桂附地*丸。组成,六味地*丸+桂枝、炮附子。桂附地*丸也叫八味肾气丸,这是阴阳双补的经典方剂。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这个方剂蕴含两个经典中医理论,其一是,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意思就是补阳气,要从补肾阴中求。阳为用,阴为体。肾阴就是肾阳燃烧的燃料来源,所以补肾阳不能只用壮阳药,要肾阴一起补,这样才能保证阳气有生发的根源。其二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意思是一点点的小火,这个火的力量能生出气来,但比较大的火,就不是生气了,是耗气。那些猛服壮阳药的的,就是耗气的,猛用抗生素的,也是耗气的。锻炼也是,剧烈运动就是壮火,过度耗气寿命会减少,看看那些剧烈运动的运动员就知道了。而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等柔和的养生运动,那是生气的。

三、济生肾气丸。组成,六味地*丸+肉桂、炮附子、牛膝、车前子。功效,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这个方剂,在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易桂枝为肉桂,温阳之力更强,然后再加牛膝、车前子把体内水湿往下导引排出去。

四、知柏地*丸。组成,六味地*丸+知母、*柏。功效,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牙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肾阴虚有火的,就是用这个方剂了。

五、杞菊地*丸。组成,六味地*丸+枸杞、菊花=枸杞菊花泡水,冲服六味地*丸。功效,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菊花清肝明目,枸杞补肝肾。肝肾阴虚,再加眼睛视力不好,头晕的,就可以用这个方剂了。

六、归芍地*丸。组成,六味地*丸+当归、白芍。功效,养血益气,滋阴清热。治血虚咳嗽,盗汗自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这个与杞菊地*丸的区别就是,杞菊地*丸是肾阴虚加肝阴虚,而这个主治的是肾阴虚加血虚。

七、明目地*丸。组成,六味地*丸+枸杞、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功效,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这个方剂在杞菊地*丸的基础上又加上养血柔肝的当归、白芍,又加平肝明目的蒺藜、石决明。所以明目之力更强。

八、耳聋左慈丸。组成,六味地*丸+煅磁石、柴胡。功效,滋肾平肝。主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此方在六味地*丸基础上加镇摄肾气的磁石,以及疏肝且能引药入耳窍的柴胡,故能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眩晕。

九、都气丸。组成,六味地*丸+五味子。功效,补肾敛肺纳气。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都气丸的功效,看加的五味子就知道了。不过五味子,北五味子补的作用优于南五味子。

十、麦味地*丸。组成,六味地*丸+五味子、麦冬。功效,滋肾养肺,纳气平喘。主治肺肾阴亏,火烁肺金,潮热盗汗,咽干咳血,喘咳劳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都气丸主治是肾阴虚加肺气虚,带有咳喘遗精等症状,而麦味地*丸在都气丸的基础上加了麦冬,麦冬清肺润肺,所以它的主治又多了肺阴虚甚至有热有火的症状。

十一、滋水清肝饮。组成,六味地*汤+当归、白芍、酸枣仁、柴胡、栀子。功效,滋阴养血,疏肝清热。主治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滋水清肝饮的主治就是有肾阴虚、血虚、肝郁有火。六味地*汤滋肾阴养肝木,加当归养血,白芍柔肝敛阴且可止痛,柴胡疏肝,栀子清火泄火,酸枣仁补肝敛阴生津。

附本人整理的六味地*丸家族方剂组成及功效一览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