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其中最常见的为气虚。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症。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
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舌淡苔薄,脉弱。
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治疗气虚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如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生脉饮、人参鹿茸丸、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归脾丸、肠泰合剂、六君子丸、胃舒宁颗粒、四君子合剂、四君子颗粒、*芪精、玉屏风胶囊、宁坤养血丸、参茸片、*芪颗粒、活力苏口服液、香砂六君丸、参芪颗粒、气血双补丸等。补气的中药包括人参、*参、*芪、白术、五味子、扁豆、大枣、山药、甘草等。
气虚的人群平时应注意饮食,建议多吃甘性食称,有助于补虚。
1、甘平的食物:葡萄、柠檬、木瓜、草莓、李子、苹果、菠菜、红萝卜、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等。
2、甘温的食物:油菜、大头芥菜、番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桔、杨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鳝、淡菜、羊奶。
3、甘凉的食物: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瓢瓜、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莲雾、西红柿、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鸭、蟹、鳖、蛋白、枇杷、菠萝。
以上食物轮流食用。
培养正常饮食习惯,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饭前尽量勿吃过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饮料,以免过早产生饱胀感而降低食欲,也尽量不要常吃冰冷寒凉或未熟食品。而正常的作息及适度户外运动,都可避免气虚加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