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代养生学派浅析二 [复制链接]

1#

(二)养形学派

形,指形体,形乃神之宅,养形学派认为养神也必养形,形神合一方能健康长寿。

养形学派主张的养形,主要是指以动养形,其次还有药食调济等。以动养形,始于庄子,《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可见庄子提倡导引,提倡运动养形法。

到了汉代,动形养生法有了发展。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五禽戏”。晋代和唐代,受汉代动形养生思想的影响,主张运动、导引、按摩的养生家很多。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中说:“体欲常劳……劳无过极。”说明动形要持之以恒,但要适度。

其后,历代对运动养生法多有创见,至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导引》中说:“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婆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曹氏还首创”卧功、坐功、立功“。他还在《散步篇》中对散步的作用及要求,作了详细的论述。

近年兴起的站桩、甩手及各种运动、舞蹈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我国古代养形法的继承和发展。

(三)保精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说的精,主要指肾所藏之精,也包括脏腑之精。保精养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最早提出保精养生的当推彭祖,《养性延命录》引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其后,《管子·内业》中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

这些论述均是主张节欲保精的。后世养生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乏。”

梁代陶弘景也是主张节欲保精的。唐代孙思邈遵从晋人葛洪的主张,说:“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唐以后养生家亦多重视保精。元代朱丹溪完善了保精养生法。明代张介宾也很重视保精,他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明代万全在认为房劳不仅伤及肾精,同时也伤及脏腑之精。清代曹庭栋强调:“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可见历代医家多遵从精关乎寿命的学说,主张节欲保精以延寿。

(四)调气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谓的气指真气,主要包括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调气养生指调养真气,使之充盛调和,以达养生延年的目的。

重视气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首见于《管子》:“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对气的功能及气对人的寿命影响的论述当推《*帝内经》。该书《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说明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宋元时期的医家和养生家对气与形、神、精的关系亦多有阐发,并指出气对人体寿夭的影响是很大的,

李东恒对气的作用尤为重视,他认为元气由后天脾胃之气充养,脾胃气亏,则元气也不能充足。

明清时代的养生家、医家对气的作用尤其重视,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系。明代高濂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

(五)食养学派

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称为食养学派。食养学派在中国养生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饮食养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商代伊尹善烹调,著《汤液经》。周代已设立了专管帝王饮食的“食医”,讲究四季配膳和食物宜忌。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列多味食用药味。如大枣、芝麻、龙眼、百合、山药等,并注明久服这类药物可延年,这对后世盛行的食疗有很大影响。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为食养立下了法则。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我国最早的食养专篇。

宋元时期,食养学派以陈直、邹铉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强调了四时食养的不同宜忌。

如春季,他们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胃”、“唯酒不可多饮”;夏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秋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求“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陈、邹二氏继承和发展了饮膳养生法,完善了养生学的内容。金元时期,忽思慧提出了食养的四时所宜,及食养与气候、季节的关系等,明清时期,饮膳养生学派主要处于充实、整理、完善阶段,医家、养生家多继承孙、陈二氏学说,并给予补充论证。

(六)药饵学派

药饵养生学派是利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达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

我国利用药物延寿,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记载了一些抗衰延寿的药物。该书中说:“有草焉,其名曰,服之不夭”,“有木焉……名柏蓟,服者不塞”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65种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如人参、沙参、地*、天冬、*芪、何首乌、百合、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等,至今沿用,效果可靠。从秦至唐,药饵养生误入炼丹服石以求长生的歧途。

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药饵养生法,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四时勿阙补药,如此可以延年”。宋元时期,陈直、邹铉提出了药饵养生的原则、方法、药物、方剂等。强调了药饵以扶持为主,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他们首次提出了使用药饵养生的关键在于温养肾气、健脾理气的观点。明代以后,药饵养生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面继承了明以前药饵养生的成就,充实了方药运用的法则,使药饵养生成为比较完整的单独养生体系。李时珍推崇脾胃之说,主张调理脾胃,培补元气,升发清阳,多用温养之剂,以养生延寿。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观点,尤重温补命门之火。李杲在药饵养生方面,反对贪补、峻补、唯补的偏弊,强调了“量体选药”的重要法则。李氏指出:“中年以后,必须药饵扶持者,亦须量体,宁从缓治,不可责效目前,反致奇疾。”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并予以补充,使药饵学派更趋完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