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文献血证论血下泄证论治规律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原创董洁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编者按

该文刊载于《中医文献杂志》年第1期13-15,22页。

医院(石家庄,)董洁景

编辑推荐语

《血证论》作者为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该书为中医血病专著。唐宗海在血下泄证的论治中,遵仲景及金元诸家之理,参合心悟、融汇新知,多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论,值得后学进一步深研揣度。

以下为正文

通过对《血证论》中便血、便脓、尿血、崩带、产血等“血下泄证”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可体会唐氏对于血证的论治思想与用药心法。

一、下部出血,从肺论治。

1.宣肺善用“风药”,喜遣荆防。

“风药”特指具有生发、疏散作用的药物,具有宣肺、疏利、升阳、祛风等作用。

唐氏在诸多“风药”中,较为青睐荆芥与防风。

荆芥入血分,散营阴郁热、引邪外透;防风走气分,散风胜湿止痒。二药相合,气血同调,风祛而湿清,气顺而血和。

2.润肺颇爱花粉,多配柴胡。

天花粉禀天地清阴之气生,最善润枯燥而行津液。柴胡疏肝,升发阳气,与花粉相配气阴双补、体用皆养、滋阴生津、“升发清降”、“两得其治”。且花粉滋阴力强,能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柴胡“截肝阴”之弊。

3.清肺恒赖“泻白”,常伍人参。

桑白皮和地骨皮同用,乃遵宋代钱乙泻白散的要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损正,使肺清气肃、肺恙可除。血证日久,失血甚多,必有伤津耗液,气随津泄之变,人参大补元气,契合古语“血脱者益气”之义。且人参善补脾胃,用之有“培土生金”之妙。

二、化裁名方,匠心独运。

1.拓展赤豆当归散和槐角丸之精髓,升降同调。

唐氏在论治“脏*下血”时,首先提到了《金匮要略》名方赤豆当归散,并进一步明确了“脏*”的两个重要证型及代表方药:

①对于“大肿大痛,大便不通”者,宜“解*汤”。

②对于“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宜“四物汤加荆芥、地榆、丹皮、槐角、土茯苓、*芩、苡仁、地肤子、槟榔治之”。

唐氏在探讨“肠风下血”时,推崇明代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槐角丸,拓展性地提出使用“葛根*连*芩汤加荆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桔梗、地榆治之”。

2.发扬*土汤和石莲汤之神韵,清补并行。

在“远血”的论治中,唐氏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土汤在“阴结下血”中的独特地位,并重点剖析了方中*芩和附子的精妙之处。

在“噤口痢”的论治中,唐氏首先提到了朱丹溪的石莲汤,但很快强调了“洗胃变津、开胃进食”的重要性,并主张以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加以治疗。

三、偏爱种仁,水火气血同理。

唐氏治疗血证时将调气、降火、治水、止血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1.治水之种仁药。

槟榔、苡仁、车前子、地肤子均可利水渗湿,利尿退肿。唐氏又力遣五味子,极尽其“生津止渴”之功,体现“消水”与“补水”的动态平衡。

2.治火之种仁药。

唐氏在《血证论》中突出强调了“邪火”在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治火就是治血,泻火就是止血的治疗思路,多运用栀子治疗血病。但又强调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指出肾阳不足者,则水泛为痰,凌心射肺,发为水肿、奔豚、下利、亡阳等证,临床遣用吴茱萸和菟丝子治之。

3.治气之种仁药。

“治血必治气”,调气是治疗血证的关键。敛气和降气最是唐氏青睐之法。用砂仁、卜子、杏仁、枳壳降脾肺之气,又以乌梅、罂粟壳、诃子敛肺安肺,达到“肺气敛则肠气自固”之效。

4.治血之种仁药。

唐氏在《血证论》中独创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治法。唐氏在《血证论》的“消瘀”部分多次提及桃仁。枣仁向为补血佳品,但在唐氏看来,亦有宁血之能。莲子亦被用于“敛戢”虚火,还可养血益肾,涩精止血。

我是分割线

总而言之,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唐宗海治疗“血下泄证”的学术观点、治疗理念、方药特色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发,引人思考。

原标题:《《血证论》血下泄证论治规律研究(文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