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饮食养生
宜“减酸增甘”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天要少吃酸味的食物,要多吃甜味的来养脾。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春主肝,却强调养脾?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冬天的收藏,春分过后的身体各项机能要开始逐步恢复活力了,特别是肝脏。《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当肝气过旺就会直接损害属土的脾,所以此时养生需抑肝补脾。
而要抑制过旺的肝气却又不能使它受损,最佳途径就是进行饮食调理,这就与五味有了关系,饮食中的五味各入五脏,其中酸味入肝、甘味入脾。
但这个酸味和甘味又不是我们用嘴尝出的味道,而是结合了中药的药性,酸味指的是入肝经的药物和食物,甘味指的是入脾经的药物和食物。因此,“减酸增甘”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要避免肝气太旺而伤脾。
孙思邈提倡春天吃“五味子”?
味虽酸,却能收敛正气
药王孙思邈曾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清朝的御医尊此古训,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的医案:“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
这里一定会有人问“五味子是酸性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可以用了呢?”
这是因为五味子膏主治的病症是虚脱,这个虚脱指的不是休克昏厥,而是因为“虚”导致的身体各种功能的失职,比如大汗、尿多、身体各种分泌液的稀薄量多,以及失眠、心慌等等,总之是身体“hold不住”时的功能失调。
而身体之所以会“hold不住”,是因为身体本身很虚,这种主要是气虚。对此的治疗,一方面要补气乃至补阳,另一方面就是减少消耗来护住正气,用五味子膏的目的就是后者,它能帮助减少身体的消耗,减少精微物质的流失,简单说就是保证补进去的气阴不要再耗散掉。
春吃五味子
提前预防夏季消耗
五味子还有很好的安眠作用。慈禧吃“五味子膏”,主要是想安眠。只不过用于调理的这个失眠,必须是身体虚导致的。
当身体虚到管束不住心神了,心神四处游荡,所以人才会失眠,或是即便是睡着了,也很容易醒,睡得不安稳。除了失眠,这种人白天时常会觉得心慌,甚至坐立不安,即便没什么需要着急的事,这些都是虚的结果。
这些人出汗的问题,在夏天会更明显,由此对身体的消耗也会更加严重,由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五味子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节流”的方式,打断这个恶性循环,使人能安眠、不心慌、少出汗。这也是春分过后我们该吃五味子的意义,为的就是提前预防夏季的消耗。
这一点,对春困严重的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春困”已经是肝气生发过度的结果,所以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春天再“减酸”了,相反的,她们需要的是提前用酸味来收敛。
我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三甲)神志科中医范小会,擅长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失眠症的治疗。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进我主页粉丝群,把你的具体问题发给我,我来帮你辨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