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氏的农业起源传说、屈家岭灿烂的农耕文化,到“湖广熟,天下足”,地处华夏腹地的荆楚大地,无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新的奋斗阶段,湖北发扬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乘势而上,湖北人民正在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农业振兴、乡村繁荣、人民幸福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殊之年,书写不平凡答卷
“马上这一茬香菇收尾了,收入跟预期不差,我们家这一茬香菇种植从棒扩大到棒,就是因为看准了政府的支持。”家住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谢海兵说,他把香菇种植作为“养家的业”,面对疫情冲击,当地政府电商带货促销,确保了菇农收入不减。
如今,郧阳香菇扶贫产业园成为湖北产业扶贫的“标杆”之一。目前,园区种植香菇多亩,和谢海兵家一样,来自18个乡镇、多户菇农脱贫户,经历住了疫情带来的返贫风险考验。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大棚忙碌(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战“疫”,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疫后,遭遇大汛,再经大考。战“疫”、战汛、战贫,三战并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湖北迎来“加试题”,面对特殊考验,湖北圆满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在这背后,是章法有序的布局打法:
战“疫”不误农时,湖北适度调整作物种植计划,围绕疫情防控、春耕春管、农产品销售等,线上线下指导服务。
战汛讲究科学,加强研判预警,以“谋”防灾,以“技”减灾,以“行”救灾,及时补种改种,降损失、稳面积、保产量。
战贫不降质量,聚焦全省未脱贫的贫困人口、监测边缘脱贫人口,强化支持帮扶。
湖北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汛情带来的“加试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国家部委、兄弟省份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拉一把”:销售扶贫产品、对口劳务协作……湖北圆满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奋斗之姿,“不服输”拼出“决不掉队”
湖北,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37个贫困县、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县、个深度贫困村,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贫困发生率14.4%。
面对这一份考卷,答卷的背后,充满艰辛与挑战。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不仅是乡亲们“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全省数十万名乡村干部和历年参与扶贫的25.3万名驻村干部。
他们用脚丈量荆楚大地田间地头,换来日新月异变化——
鄂西北边陲,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返乡大学生村支书翁新强带头发展的五味子产业,已经辐射鄂陕两省三县18个乡镇的60多个村,累计带动回汉两族群众发展五味子种植基地余亩,相关产品销售额达余万元,累计带动鄂陕两省余户实现增收脱贫。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一颗心全扑在贫困村——
临近退休的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金梅扎根离家公里之外的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在这个竹山县南部最偏远的鄂渝交界深山村庄,金梅钻沟爬山、走村访户,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
金梅(左)入户查看脱贫户武正翠家的大棚育苗情况(年4月8日摄)。受访者供图
他们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个姑娘能吃苦、有办法。”说起“85后”驻村干部王庆年,竹溪县汇湾镇荣玉村的村民无不点头称赞。此前,村民们看到从武汉来的扶贫女干部带着老人和两岁的孩子时,心里直打鼓。3个月后,村里的茶产业就有了眉目,她还带动农户发展养蜂、贡菊和食用菌等产业。干劲十足的王庆年,驻村到期后又主动提出延期一年。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据统计,截至年底,湖北省共有96名干部为扶贫献出生命,他们忙碌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崇山峻岭之间,也定格在贫困户心中。
回望过去这段“太难了”的时光,湖北人民以不胜不休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干劲、闯关夺隘的气魄,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耽搁、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希望之光,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必须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穷根”,产业振兴正是“授之以渔”的关键之法: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绿优”。
在监利市朱河镇工业园开发区的“中国虾谷”监利小龙虾交易中心,58家经营户的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分拣小龙虾,装冰打包。每天70多车的小龙虾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第四届湖北·监利小龙虾节的活动现场(年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全省37个脱贫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个龙头企业,创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初步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农业产业投入周期长,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如何保持稳定脱贫不返贫?
通城县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办公(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伟摄
咸宁市通城县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全省创设第一份“减贫防贫保险”,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筛选纳入监测对象户,至年底,累计投入减贫防贫保险万元,支持个家庭惠及人,有效阻止了临贫易贫人群致贫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跟原来比起来,不晓得好到哪里去。”72岁的何协兵是通城县关刀镇高冲村脱贫户,负责清扫安置点旁的街道和池塘,一年有1万元的工资,其余时间还能种菜、唱戏。
何协兵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家(年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伟摄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湖北“三农”工作重心正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起点上,湖北正全力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正成为吸引游客的热点。荆楚派风格的美丽乡村,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从贫困到小康,奋斗换来的幸福必将格外香甜。
文字记者:李鹏翔、黎昌政、李伟
摄影记者:肖艺九、熊琦、李伟
视频记者:李伟
海报制作:赵梦琪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湖北分社、新华网湖北分公司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