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本草纲目里,隐藏了哪些宗教文化
TUhjnbcbe - 2022/11/7 18:50:00

谁没事儿会去读《本草纲目》呢?

是啊,咱们每个人都听说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很少有人愿意好好读一读它。

其实呢,《本草纲目》里有趣的知识,可多了去了,而且,它们几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我要给您介绍的这本《本草纲目》,就是一本非常有趣儿的书。

它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博士——王秋玲编写的一本少儿版,保准您读来丝毫不觉得枯燥,还可以帮孩子涨涨知识。

那么,既然叫《本草纲目》,那“本草”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就有很多,比如植物啦、动物啦,甚至还有矿物,其中呢,就以植物里的草类最多,所以古人就用“本草”二字来代表药物。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些“本草”里边儿,都藏了哪些好玩的问题。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植物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你可能会说,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好说的?

但事实是,由于地域差异和传播有误,很多动植物都有不止一个名字,但对于治病这件事儿来说,说错名字开错药,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呢,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都会在名称不统一的药材下面,注有“释名”一栏,就是把历代古籍中有关该药物的各种名称,都收集起来,然后再进行分析,让人知道古今名称的变化。这是李时珍的独创。

咱们中国人给动植物起名字,喜欢用偏旁部首来进行分类,而名字的偏旁部首呢,还和物品的形态、颜色、产地、声音、功能等有关。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对药用植物“枇杷”的名称,作出了解释:

大家发现没有,枇杷的叶子,跟弹拨乐器琵琶长得很像,所以呢,就取了“比巴”两个字作为特征。

再加上枇杷是木本植物类别,所以,就有了“枇杷”这个名字。

还有一种根类药用植物,叫“白头翁”,别名又叫奈何草,对清热解*很有疗效。

可是,“白头翁”不是用来形容老年人的吗,为什么会用作药名呢?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观察到,白头翁药材上端有白茸毛,看起来像白头老人,所以才有了白头翁这个名称。

在《本草纲目》的所有药物中,进行“释名”的占到了一半,而且由于时间和认知的进步,原本的结论也可能被新的、更合理的解释代替。

但不得不说,李时珍已经用尽一生精力去纠错完善了,对于那些没有释名的药物,他有的没写内容,有的则会在下面注明“名义未详”“不可解”“不可强解”,体现了他“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哪里可以找到更好的药?

说到这儿,我们先得区分两个概念:分布区和主产区。

简单来说,分布区比主产区的范围更大,比如巴豆,是一种能让人迅速拉肚子的药物,自然分布区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地,但在古代本草著作里所记载的主产区,就只有四川。

另外我们知道,阿胶,是驴皮加工得到的产品,全国都在养驴,但阿胶的产地,却主要在山东的东阿县。

看来啊,要成为一种药物的主产区,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当地生产的药材,能够持续被医生们认可;二是不光要被认可,还能持续地供应市场。

后世称这些在主产区生产的药材,叫“道地药材”,大家应该在广告里都听过这种说法吧。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的道地药材有很多,比如宁夏枸杞、东北五味子、浙江麦冬、苏州薄荷等等。

而书里记载的呢,也不仅有我国的资源,还有很多来自国外的资源。

咱们随便举几样啊:比如藏红花,一听这名字,就感觉是西藏产的吧?

但其实它最早产于欧洲,后来才在中东地区种植,而伊朗是它的主产地。由于它是从西藏进入中国的,所以叫“藏红花”。

再比如说我们做饭经常会用到的胡椒,主产于东南亚国家,在古代可是奢侈品,尤其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把拥有胡椒的数量作为财富的象征。

为了获得胡椒,葡萄牙航海家,更是开辟了印度新航线。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第三个问题:找到了好药材,该怎么加工呢?

首先,刀工很重要。

我们拿到药材之后,得学会切。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药材的表面积,切得越小,表面积就越大,这样当水和药物接触时,会让水更多地进入药物的内部,溶解有效成分,药效就越大。

其次是水的妙用。

水在药物的加工过程中,除了可以用来清洗药物,还能渗透软化药物,使它们便于切制,还可以起到减*增效的作用。

《本草纲目》里就用“浸”“泡”“漂”等方法,表达了对不同药物区别处理的观点。

“浸”是指用少量的水,“泡”是相对多的水,“漂”是指不但用水,还要让水晃动、震荡。

接下来,是火的威力。

《本草纲目》里火的使用方法包括炒、炙、煅、爆、炮、炼等等,主要目的呢,是让药物干燥,变得松脆、焦*或者炭化,使药的成分发生变化,治疗的疾病也随之改变。

比如说,古人用不同的火候炒山楂,就分别得到了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三种药材。

听这些名字,就知道是越炒越黑吧!而且味道也是越来越苦,功效也发生了改变。

没错儿,山楂呢,本来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作用,在微炒之后,就降低了山楂酸对胃部的刺激,有治疗积食的作用。

如果再往黑了炒呢,消食的作用就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具有强烈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起到止血、止泻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意思的做法,就是给药材加点儿“调料”。醋就是一种很好的“调料”。

比如有一种药叫常山,是一种植物的根,常用来治疗疟疾,但吃了却会让人呕吐。

慢慢地人们就发现,如果先用酒或者醋来加工,减少常山碱的含量,就能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消除呕吐的副作用。

第四个问题:《本草纲目》里隐含着哪些宗教文化呢?

我们知道,《本草纲目》编写在一个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就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很多人相信世界上有神仙、长生不老等传说。

而《本草纲目》在介绍某些药物的时候,也会把这些传说一起记载下来。

大家还记得《西游记》里面,给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的是谁吗?孙悟空一有打不过的妖怪,就去搬的救兵是谁?

那自然是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不但是孙悟空心中的救兵,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救星。

《本草纲目》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妇人得了痢疾,一直腹泻,找了好多大夫都没有治好,她就天天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的病快点好。

结果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观音菩萨跟她说,用木香和*连煎药喝就会好。第二天早上,她就按照菩萨说的方法喝了药,果然好了。

其实现在看来,传说肯定不是真的,但它一方面记录了当时佛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研究出来的药物成果。

同样的,道士授药的故事,在《本草纲目》也有好多。

传说从前有个人吃了螃蟹之后,又吃了几个柿子,结果晚上呕吐不止,到最后居然吐血昏迷了。

家人束手无策,这时正巧一个道士路过,告诉他们,可以用木香磨成汁后给病人喝下。家人照做后,病人果然好了。

和佛教一样,道士授药体现的是道教文化对中国中医药的影响,因为很多道士本身就是医药学家,所以道士授药,在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本草纲目》是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古代医学著作,它的珍贵之处,除了那些丰富的知识外,还体现在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虔诚的医学追求上。

而王秋玲所编写的这本少儿版《本草纲目》,让我们不仅看懂了医学著作,也读懂了医学家李时珍宝贵的医学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草纲目里,隐藏了哪些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