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幕后手记水果猎人杨晓洋拍摄背后的人与
TUhjnbcbe - 2023/3/26 21:03:00

水果,常伴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再熟悉不过。

当我们在城市里生活久了,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水果,无非就是超市里的那些种类,大同小异的味道,甚至从未激起过味蕾的躁动,更别提唤醒内心的狂热。如果现在告诉你,其实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有着数以亿计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在这些不计其数的水果中,总会有那么一种,独特而美味,你永远也吃不腻,而它诞生的使命,就是要诱惑着你去寻找到到它、认识它、吃掉它、甚至是培育它。

水果猎人,顾名思义就是全世界寻找水果的人。他们常常深入丛林秘境,猎寻不为人知的野生水果,通过记录、分类、保存与选育,构建人类与这些野生果实之间全新的对话,亦或是满载记忆的重逢。

近日,《水果猎人杨晓洋》暖心收官,这段旅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主创团队带你回顾那些节目背后故事。

这个片子的名字是以我的百度百家号的名字来命名的,与其说是对我的个人工作的纪实片,不如说是通过我的主观视角来带大家走进水果的奇妙世界,这个片子的主要观众是中国同胞,因此片子的第一季就是想先带着大家来一场中国水果启蒙之旅。

既然是启蒙,那就从身边的水果开始说。先刷新大家对于身边水果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选取了猕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它们都是原产于中国,又相对而言比较大众化。但并不是每个同胞们都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明白猕猴桃是原产自中国的,还有些人觉得奇异果比猕猴桃要好,这些都是对中国水果了解不够导致的认知偏见。

这三种水果其实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选这三种水果就是让大家可以看到原来在身边很常见的水果也很不一样,有的还很珍贵。让大家意识到中国水果的丰富和美好,相信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家的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长时间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和当地的水果早就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好的关系。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优点和水果是分不开的。

比如到长白山找五味子和笃斯越桔,那边的地理位置导致了那边的野生植被不可能像云南一样丰富,植物资源多样性相对匮乏,水果也必须经历更多的考验才可以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当地的朝鲜族同胞也同样需要经历一次次严冬的考验,人和当地水果同生在一片残酷的环境之下,当地人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勤奋不息的魅力也恰恰是当地水果在人身上的一种映射。

编者按:麓顶记是百家号本地中心的创作者,当得知节目要前往湖南拍摄时,百家号本地中心的同事随即推荐了他,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帮助节目组完成了初期远程踩点。拍摄地是麓顶记的老家,湖南怀化会同县沙溪乡市田村,这里条件并不宽裕,一只碗,一张桌,一辆车……拍摄所需的人和物,全靠唐大哥动员全村人为节目组提供支持。

初知杨晓洋老师,是从网上的相关资料和百度工作人员的介绍,大概知道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他打电话告诉我,快到镇上了,我便开车去接。我以为像他这样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一个衣着考究,架子十足的绅士形象。从客车上下来一个小伙,卷卷头发,T恤,胸前挂个墨镜,提着一个黑黑的大行李箱,人都下完了,只有他一人杵在车旁未走。估摸着是他了,我问道:“是杨晓洋老师吗?”他答到:“你好,是的。”

接了他,天色已晚了,便把他安顿到镇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接他进村了,刚放好行李,他便急切地提出想进山找寻野果。我们一路在山间小路转悠,路旁有各种野果子,七月瓜,八月炸,凉粉果,火炭萢,牛奶果......他看到树上好多野柿子,特别兴奋,拿着相机咔咔咔拍了半天。路旁发现一种蓝色的果子,他告诉我,不认识的果子千万别去尝,尤其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在一个山谷里,我们找到了两种野生猕猴桃,他说这个叫中华猕猴桃,也就是新西兰奇异果的老祖宗……

接下来的几天拍摄,夏日的太阳很晒,为了拍摄的效果,我们戴着斗笠进山寻找各种野果,在山里整整拍了两天,摄像小哥哥非常敬业,拍细节镜头时,端着相机汗水都流进了眼睛里也一动不动。为了拍摄村子里的场景,需要很多的群演,村民们也非常配合,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真实的生活状态。为了拍摄方便,安排杨老师住在了我们家,晚上我们便会一起整理素材,讨论一些拍摄制作视频的技巧和方法,杨老师与我一样,都是百度内容创作者,看到他也经常工作到很晚,是个非常敬业的自媒体人。

编者按:崔老师扎根长白山从事植物保育研究工作几十年,对长白山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由于常年登山,膝盖磨损严重,留下终生的腿疾,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从事研究的热忱。

见到杨晓洋后,这位年轻后生着实让我吃惊,经历丰富,知识渊博,具有谦虚好学的学风,几近走遍祖国山川,每到一个地区之前,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列举出本地区特色植物及其分布。网上一查,水果猎人的粉丝众多。我从专业角度看这是特别好的现象,一是需要有人去发现、挖掘、宣传我国的奇珍异宝,科研科普之间有个链接;二是让人们知道,许多外国产的水果是我国的野生种源,不要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们圆。杨晓洋的专题片正是知识普及的有效诠释方式之一。

拍摄北五味子时,没想到之前选的拍摄地北五味子还是让林场群众给采收了,我的朋友又领我们进了一个新的森林采伐岔线,几经波折,解决了拍摄种源。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出发时多云,拍摄时下起了连绵小雨,只好在雨间断续拍摄;拍摄笃斯越桔时,由于笃斯越桔果为蓝色,对光的要求更强,因此只能等雨间透光。至于效果吗,朋友们到百度寻找水果猎人吧。

编者按:雷奔是一名当地的艺术家,也是榕树根之家公益机构的志愿者老师,经常给孩子们分享他细腻有趣、奇幻不羁的画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德宏的景颇族,从小喜欢画画。我的启蒙老师应该是我母亲,母亲是个裁缝,从小看他在本子涂画简单效果图,然后跟着模仿就喜欢上了,平时喜欢画点关于本民族题材的内容,景颇族文化特征就是很贴近大自然,色彩浓郁奔放和很多神秘的神话故事,可能这就是我选择这个主题创作的原因。

参与这次拍摄收获真的很多,也很高兴认识新朋友,和杨老师短短的接触突然开启了我的新大陆,身边那些普通植物野果竟然变的那么吸引人、那么有趣有学问,看来这个世界没有简单无聊的东西,植物也跟人一样有家人有亲戚,有血脉分种族分地域,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生活在山里真是对他们了解太少关心太少,这个纪录片我想应该能唤起很多人留意身边那些普通的东西,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价值。

两年前,我因为和“水果猎人”杨晓洋在同一场演讲活动而与他结识,当时就特别喜欢他带给大家的神奇水果世界之旅,钦佩他做植物研究的痴迷,也被他有趣的科普方式感染,后来才知道他已是超级网红,无数网友的“水果教父”。

德宏的亚热带森林,就是天然的野果博物馆,无数珍稀植物在这里任性生长。而景颇族又是古老的狩猎民族,景颇小孩们就如同山间的小精灵,常在高高的大树枝干间跳跃玩耍。他们喜欢带榕树根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上山或者去江边玩,个个都是抓鱼高手,还能认识许多的蘑菇和野果,知道哪些最好吃,哪些有*。跟随爷爷奶奶放牛的路上,孩子们采集各类野菜,嘴里随时嚼着盐酸果、*泡(树莓)、滇橄榄等等各种野果。他们还从长辈那里自然习得许多草药知识,有次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爬山,不小心碰到有*的毛毛虫,我是过敏体质,整条胳膊很快肿起来,一个孩子赶紧采摘几种草药叶子,塞在嘴里嚼,然后敷在我胳膊上,下山时候就已经消肿了。

水果猎人来到榕树根之家那天,孩子们特别兴奋。杨晓洋也是天然就很有小孩缘儿,和孩子们迅速熟络起来。他带孩子们用红艳艳的胭脂果画画,用精彩的照片给孩子们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神奇水果,分享了许多有关水果的轶闻趣事。景颇孩子们本就对大自然的一切有亲切感,充满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水果猎人的分享更是点燃了他们心中对未来的向往和许多美好的想象。

大家都讨厌说教,但是我们又渴望知识。

如何在五分钟一集的影片里完成规定动作(水果知识+当地人文+杨晓洋)?我们尝尝把自己比作厨师,好的厨师拿到任何食材都能烹饪出可口菜肴。

因此我们将知识输出结合在杨老师寻找水果的过程中,一旦感受到乏味我们再结合综艺娱乐效果进行处理。例如:第一集里的中华猕猴桃,原本这个山野间大家常见的野生猕猴桃,是如何代表进口“奇异果”的呢?如果用传统解说必然篇幅过长,而且枯燥,我们处理是将当地小孩子跳水和猕猴桃落水画面相结合。营造出乡野接地气,紧接着结合和进口的奇异果对比解说。这里让大家认知到原始野味的猕猴桃才是世界奇异果的祖宗。

很多纪录片为了保障拍摄效果,大多会分成几组同时拍摄,但是我们需要杨老师作为主要人物,因此我们只能单线作战(拍摄)。难题和趣味相伴而来,例如云南芒市站,到了当地发现果期刚过,低海拔地区果子基本都掉了,杨老师告知要拍摄,还有可能,就是要去高海拔,那就是要上山。由于当地山路的原始,上下坡度最高能达到70度,设备车辆是完全进去不了。有意思的是对接的年轻人雷奔,从小山上长大,而他舅舅是当地族人里的酋长(曾经的村长)。说明情况后,酋长安排两组年轻景颇族壮汉,骑上“缅甸”大马力摩托,帮我们运输设备。而酋长亲自开车,将我们摄制人员送上山。酋长的车技不比专业越野车手逊色,我们开玩笑称他为“卡弄山车神”。

第一次接到《水果猎人杨晓洋》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很开心,虽然我们纪录片作品有很多,但是这么垂直水果向的项目也是第一次。通过这些资料能感受到杨老师每次对发现新奇水果的兴奋和他在植物、水果领域有足够深的知识储备,看到这些我们心里有踏实了一半,作为一个“美食文化类微综艺”,我们在知识的专业性上就有了保证。

但是仅仅有了专业的水果知识就够了么?所谓“美食文化类微综艺”,除了知识的权威,我们还要让节目做到“秀色可餐”。因此,我们在前期策划中,就定下了必须的“航拍组”和“空镜组”,力求以最真实、震撼的风景去展现水果们的藏身之处。

同时,对于节目而言,我们也多次和杨老师沟通,希望能给杨老师重新制定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强化观众的“符号记忆”,考虑到节目的地域跨度较大,特别是我们要从芒市到长白山,气温的原因让强化服装的特性变得不可行,后来经过我们多次讨论,决定还是强化杨老师“知识”这一特性,将“水果手记”作为每期节目最后的升华点,以此来达到节目效果和人物形象升华的双重作用。

在有了知识的保证、镜头的精美、人设的重塑之后,节目的情感温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别于传统纪录片,我们希望的是观众可以通过我们的节目在认识新水果的同时也能看到不同地区地域的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我们在选取环境和水果的同时也极力选择具有人文价值的地域和当地的嘉宾,以真实的地方特色,人文景观,作为整个节目的背景铺设,让水果的出场是奠定在当地真实的人文情感之下,让水果变得更有温度。

正如第一站结尾处杨晓洋所说:

“说起来不可思议,植物生长出果实,本来就是为了吸引动物采食和传播的,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温饱,更是享受美味的快乐和幸福。

不计其数的野果从自然界走进人类的生活,也是人类为了吃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史,现代美味多汁的水果,如同人类一样,早已与它们的祖先相去甚远。

那,究竟是人类改变了水果,还是水果改变了人类?”

带着这道尚未解开的水果哲学题,我们下一季,再见!

(扫码回顾整季节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幕后手记水果猎人杨晓洋拍摄背后的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