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夏天如何解暑不仅有藿香正气水三豆饮
TUhjnbcbe - 2023/11/8 18:26:00

三伏天已来,夏天的火力全开:既有“烧烤”模式,又有“蒸煮”程序,还有“湿热”考验,很多人每天汗流浃背,有的人还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对老人、室外作业和户外活动人员带来威胁,解暑成为“刚需”。

解暑化热是一项充分体现群众智慧和地方特色的健康活动,多见于这些:

1、传统消暑:制凉茶、做酸梅汤、紫苏饮等,历史悠久,还成为名小吃。

2、饮食解暑:西瓜、绿豆、薏米、苦瓜、荷叶、金银花等,方便快捷,居家必备。

3、科技化暑:吹空调、涂防晒、吃冷饮、睡凉席,简单粗暴,效果明显。

中医对夏天有广泛研究,出现一些流传至今的解暑“神方”、“名药”,比如在国外很受欢迎的万金油、风油精、花露水等,但更深入百姓心中的有两种:一种药、一种汤。

1、“药”是藿香正气水,著名的祛暑剂,理气、解表、化湿,由苍术、厚朴、陈皮、白芷、茯苓、半夏、甘草、广藿香、紫苏、大腹皮等10味药组成。

夏天因为暑热难耐,人们纷纷洗冷水澡、喝冷饮、吃冷食、吹冷风,睡冷床,但这些在中医看来都是“伤脾胃、损正气、招湿气”的举动。有时室外活动不注意,更会引起中暑。藿香正气水刚好可以除外寒、消湿滞、降暑热,而且对上吐下泻、头痛胸闷、肠胃感冒有奇效,堪称“解暑神方”。

2、“汤”是三豆饮,据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所创,流传于民间,由绿豆、黑豆、赤小豆三种豆子熬煮而成。《本草纲目》对三豆饮评价很高,还认为可消疮*。

黑豆健脾益肾,利水祛湿,赤小豆利湿华水,绿豆清热解暑。黑豆是“补”的,赤小豆是“泻”的,绿豆是“清”的,除暑热不伤正,现代研究认为可降血脂、抗血栓、增免疫,减肥,堪称是化暑“名汤”。

夏天以“暑”为主气,被暑黏上则为“暑邪”,暑邪较轻则为“伤暑”,起病急、病情重则是“中暑”,本质是伤正气、损阴津、气阴两伤。

暑热有4个鲜明特点:

一是其性炎热,是为阳邪,是盛夏火热之气的直接体现。

二是其形升散,耗气、伤津、扰心神,表现为汗多、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等。

三是其多夹湿,既有下雨潮湿带来的湿热,又有吹空调吃冷食、带来的寒湿。

四是其多伤脾胃,一方面是吃不对引起腹泻,一方面是汗太多影响食欲,造成消化不良。

所以,用这4个特点去对照藿香正气水、三豆饮,发现它们各有偏重,如藿香正气水是祛湿、解表功效明显,但在避阳邪、补心气、正心神上的效果就一般,重在“治”而不在“防”;三豆饮可清解暑热,护胃益脾,但在补心液、除昏重方面就弱一些,重在“泻”而不在“扶”。

功效更好的解暑中医方剂,是生脉饮,中医一类补益剂。

生脉饮首创于唐代孙思邈并记载于《千金方》,后金元时期张元素收录于《医学启源》,全方仅三味药:*参、麦冬、五味子。

*参补元气,助生津,安神志,且可泻五脏之火邪,是君药。

麦冬养肺气,泻热生津,可清心除烦,行水,还能开胃助食,是臣药。

五味子是止汗消渴的名药,生津、滋阴、补元气不足,是佐使药。

*参+麦冬+五味子,一补、一清、一收,确保身体“气足、脉顺、神安”。

生脉饮很好解决了夏天容易出汗,引起心慌气短的问题,它的初衷就是防治“疰夏”,消暑热,由于其滋阴补气生津功效较强,提升了气血水平,*参和麦冬还能淡渗运脾,相当于为湿气加了一道紧箍咒。

现代还发现生脉饮是一个多面手,可以治疗虚汗过多、心慌和心律不齐、改善失眠症状、预防中暑、防久咳虚劳、防血压偏低,还可用于更年期妇女调理。

不过,如果是感冒发热,咳痰较多,心阳虚的人,不宜服用生脉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夏天如何解暑不仅有藿香正气水三豆饮